文字訊息(1013)-

光復初期 萌芽階段 – 蘇嘉祥

【1945〔民國34〕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台灣面臨一個新的局面,殖民的日本人走了,回歸中華民國的台灣體育界,走到必須轉型的新天地。對內重新整合,對外要有新的窗口,建立和國際組織的連絡管道】

早先負笈日本的高登科,從東京回到台灣,和光復時第一批來台的大陸學者、官員在省運會以球會友,慢慢磨合出台灣省第一支「台灣代表隊」。

民國37年,在上海舉行的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」,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次運動會,剛光復的台灣省派隊參加,田徑、排球、棒球、壘球都得到金牌,網球臨時湊成一隊,由高登科、李健明,和台大工學院院長張定釗,組成歷史上第一支「台灣省網球隊」。

他們隨著謝東閔領隊的台灣省代表團,浩浩蕩蕩到上海參賽,這時的「全運會」允許各地華僑組隊參加,很早就接受西洋文明的東南亞國家菲律賓、印尼、馬來西亞和香港、澳門,都派出勁旅,高登科第一輪就輸給後來得到冠軍的菲僑陶冠球,後來只得到「落選賽」冠軍。當時的香港選手葉觀雄,1958年還代表台灣參加過亞運。

民國38〔1949〕年國民政府遷台,大量高級官員和富商抵台定居,網球人口增加,台北市的網球場明顯不足,這時在林森北路六條通蓋聯合網球場,圓山飯店、愛國西路也有紅土標準球場出現,接著新公園〔今二二八八園〕也有大型的四面公共球場。

孫連仲將軍是是第一位將台灣網球組織起來的領導人,他和白崇禧將軍很努力推廣,雖然當時「全國網球委員會」還包含軟網,球場大家混合使用,但球場增加許多,運動人口也明顯增加。台灣銀行是推展網球運動最積極的行庫,他們在全省各地分行蓋球場,網球慢慢脫離軟網自成一個新團體。

當時印尼來台華僑蘇明德,帶來一手和高登科不一樣的球風,以流暢的打法,正宗的反拍抽擊,利用高度伸展的「高壓發球」,讓台灣看到較新潮的網球打法。
蘇明德後來到高雄的海軍機校任職,將網球運動帶到南部,也促成後來高雄市龔飛熊、飛彪兄弟及林登文等雄霸一方。

從上海來的蔡川發,在圓山飯店網球場教球,陪來台訪問的國際盟友及國內官商要人打球,閒暇時期他帶出林永源、陳哲夫、唐福順等人,成為影響早期台灣網運的重要人士。

有了基本練兵球場,組織也定型之後,大家有「走出去」的想法,希望出國參加比賽,加入國際組織,於是這時有「克難網球隊」、「玉山網球隊」組成,也試圖申請進入ITF國際網球總會。

圖片瀏覽(3)-
光復初期在林森北路「聯合網球場」,陳哲夫〔右〕搭配高登科參加雙打賽。
早年台灣的玉山網球隊赴日本比賽,後排左二為蘇明德。
光復之初,唐福順〔左〕和陳哲夫練球後,在場邊休息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