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訊息(1035)-

光復前後特殊的「軟中帶硬」網球環境 - 蘇嘉祥

【前頭單元我們曾提及台灣的網球發展,有一段很特殊的軟網「提攜」硬網〔網球〕的過程,環顧全世界,無獨有偶,日本也有很類似過程】

台灣早年打軟網的「國手級」選手高登科、干再傳、許大鑫、何茂林都是先軟後硬,有了雄厚的軟網基礎後,轉型回到「娘家」網球後如魚得水,照樣在同齡的亞洲級比賽過關斬將,奪得獎牌凱歸。

台灣的軟網是在1907年,日據時代由大阪「時事新報社」運動部長島山隆夫,來台採訪時順便帶來軟網器材,將這項運動傳到寶島,當時的台灣人第一次看到這項拿著木頭拍打橡皮球的運動。

早年的台灣幾乎只有軟網沒有硬網,這個時間從1910延續到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。當時物質缺乏的日本,硬與軟網的比例是2:8,1933年日本人在溫布頓網球賽歷史上,第一次打進決賽,男雙選手布井/佐藤以軟網打法,晉級到決賽,震驚了歐洲球壇。

1975年日本女雙選手清村/澤松更上一層樓,這已經是職業級的「公開賽年代」,她們也是以前後排的軟網布陣方法,虛虛實實的前排掩護,居然得到冠軍,這是「四大賽」第一次由亞洲人拿到冠軍,全世界網界從新評估軟網打法。

我國六十年代起主宰男網的「雙榮」許晃榮、巫長榮,在青少年啟蒙時,其實也是從軟網打起,「雙榮」父親許大鑫、巫煥林都是軟網選手,教導兒子當然從自己最拿手的軟網開始。

即使更晚一點的國手劉中興父親劉明德、王思婷的父親王文直也都是先打軟網再改網球,他們的腦子深層都有軟網基因,軟網慣用的正拍平擊,反拍上旋觀念用到網球上,往往可以剋敵致勝。神出鬼沒的雙打是軟網精華,運用到硬網比賽,成功的範例更是多到不可勝數。

台灣光復前的日據時代,許大鑫、高登科、何茂林都在高中時代就代表台灣,參加在東京舉行的「明治神宮」軟網大賽,相當於亞洲的高中錦標賽,昭和14年的第10屆比賽,台灣隊包括高登科、官大進、范姜廷運等人首度拿到冠軍。

早年中華軟網壯年國手如張甘樹、張甘洌、干再傳,女國手余節珠、劉玉蘭都是軟硬雙棲,換一把球拍就上陣為國爭光,而且面對菲律賓、泰國、印尼、香港戰無不勝,在亞洲壯年網球賽奪得無數金牌。

1999年王思婷倒過來,在硬網退休後,嘗試打軟網,參加軟網國手選拔,入選第11屆「世界軟網賽」中華國手,居然打敗日本、韓國,得到單打、女團雙料冠軍。

他們都是將軟、硬網調適得恰到好處,左右逢源、樂在其中的聰明網將。

圖片瀏覽(3)-
生於民國9年的高登科先生,50年前在林森北路聯合球場打球,他是軟、硬網雙棲高手。
王思婷先後打過網球、軟網,廠商在她專用軟網球拍還打上國旗。
台灣早年網球發展期,軟網、硬網相輔相成,過程特殊。這是王思婷使用過的硬網及軟網球拍,她同時在這兩項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