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訊息(1276)-

中國大陸和日本 台灣網球兩位奶媽 - 蘇嘉祥

【敘述中華民國台灣的網球史,要從兩個源頭說起:①來自中國大陸的網球〔Tennis〕發展及傳承。②來自日本的軟網〔Soft Tennis〕推廣及融入】

台灣的歷史演進及地理位置有其特殊性,住在這裡的華人、原住民學習了中國大陸的語言、文化,許多體育運動沿習中國競賽規則、典章制度,但同時也受統治50年的日本運動文化影響。

到了21世紀,台灣的棒球場上還是到處可聽見日式語法,但是另一種深受台灣人喜歡的籃球,又完全是中國大陸賽制的延續。這些現象可說明,當下台灣運動文化的特殊性。

台灣網球的起源可追溯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,滿清戰敗,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推行「明治維新」的日本人殖民台灣,重視體育活動,除了柔道、劍道、空手道外,也將歐美流的新式運動田徑、棒球、〔軟〕網球等,逐一介紹到台灣。

網球這項在歐洲盛行,並且從1874年起,已經辦過20屆溫布頓網球賽的運動,器材、場地都相當昂貴,在當時物質比較缺乏的東瀛三島推展不太順利,日本人將器材及比賽方法改良為「軟網」,在本土推廣之餘,也在20世紀初介紹到台灣來。

早年台灣人講的「庭球」、或是外來語的Tennis,其實就是現在的軟網。只要找到一塊空地,不拘限在草地或紅土,對選手的衣服、鞋子規定沒有強制,一個球就可打很久,所以很快在台灣各地盛行開來。軟網和棒球、田徑、排球都是運動主流,當時反而沒有很多人打籃球、踢足球。

日據時代,台灣的軟網選手實力不錯,張如軒等選手曾代表台灣打到東京明治神宮,擊敗許多日本本土學生。民國35年第一屆「省運會」在今天的台大操場舉行時,軟網和田徑是僅有的兩個熱門項目,所有縣市,包括台東、花蓮、澎湖縣偏遠單位都派隊參加,是「全員出席」指標運動。

清末民初的中國大陸,是國民政府和「租借地」英國、法國、德國人學打網球的草創時期,後來為參加遠東運動會,而辦理了七次「全國運動會」設網球賽,積極培養網球選手。遠東運動會曾多次打敗菲律賓,選手多為高官子弟、旅外華僑。

1949〔民國38〕年國民政府來台,許多黨政軍領導人,成功的商人、企業家都喜歡這項當時公認的「貴族運動」,將這項當時台灣人沒看過的「硬式網球」帶來,並大力發展,改變了原先在台灣已普遍存在的軟網,質變加上量化,網球在台灣開展比其他亞洲國家順利。

被「軟禁」的張學良將軍就是網球愛好者,他在東北瀋陽有自己的網球場,移居台灣新竹、台中、北投期間,住處都有網球場。國大代表劉香谷參加過第10屆遠東運動會,來台後參加第三屆亞運,還得到兩面銅牌。

她和許多外交部官員、軍中將領將這項運動帶到台灣,全國體協主席黎玉璽兒子黎昌意、女婿馬賓農,開總統座機的衣治凡都有自己的網球場。並且很樂意培養有天分的台灣學童打網球。

加上後來從印尼、菲律賓等南洋回來的華僑蘇明德、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歸來的高登科等人球技指導,台灣的網球,有了從中國大陸、日本、東南亞三大主流技術灌溉,終能在寶島開花結果。

圖片瀏覽(2)-
台灣女子網球開路先鋒劉香谷〔右二〕,在1958年她47歲時,在東京亞運得到兩面銅牌。蘇嘉祥/翻攝
張學良〔左二〕在民國24年在北京和友人打完網球後,場邊休息。